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存在着大量关于耳聋的误解和错误信息。这些错误"常识"不仅可能导致人们对听力损失者的偏见,甚至可能延误最佳干预时机。本文将揭穿八个最常见的耳聋误解,帮助您以科学、全面的视角理解听力损失。
事实:虽然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确实常见,但耳聋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群。先天性耳聋、噪声性听力损失(常见于年轻人使用耳机音量过大)、疾病或外伤导致的听力损失都不分年龄。据统计,全球超过10亿年轻人面临可避免的听力损失风险。
事实:听力损失是一个谱系,从轻度到极重度不等。大多数人并非完全听不见,而是在不同频率上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。有些人可能听不见高音但能听到低音,有些人可能在嘈杂环境中听力困难但在安静环境中交流无碍。
事实:大声喊叫不仅不能帮助听障人士更好地理解,反而可能造成声音扭曲,让辨别语言更加困难,甚至造成不适。清晰、放缓语速、面对面的交流通常比提高音量更有效。
事实:助听器是辅助听力设备,而非治愈方法。它们可以显著改善听力,但无法完全恢复到正常听力水平。现代助听器需要专业验配和适应期,效果因人而异。
事实:听力损失的影响远不止听觉。它还与社交孤立、抑郁、认知能力下降和平衡问题等相关。研究表明,未经治疗的听力损失可能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。
事实:不当的掏耳行为反而可能损伤耳道和鼓膜,甚至将耳垢推得更深,导致听力问题。耳垢具有自我保护功能,通常会自动排出。如有堵塞,应寻求专业医生帮助。
事实:不仅仅是巨大的噪声,长期暴露于中等强度噪声(如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)也会逐渐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。85分贝以上的声音(相当于繁忙的城市交通)就可能造成损伤。
事实:不同国家甚至地区有不同的手语系统,如中国手语(CSL)、美国手语(ASL)和英国手语(BSL)等,它们的语法和词汇都有差异。手语不是世界通用的,也不是简单的手势比划,而是拥有完整语法结构的语言。
温馨提示:本文仅提供一般性信息,如有听力健康相关问题,请咨询专业医疗人员。
Copyright © 2023 自然之声助听器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2层211(总部) 湘ICP备2024059712号-1 营业执照查阅 网站地图
技术支持:竞网智赢